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fashion什麽意思的一些資料信息,下麵是(揚升資訊www.balincan8.com)小編整理的與fashion什麽意思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,一起來看看吧。
作者:陳斌
時尚,給人帶來心情愉悅的快感乃至瘋狂。人們瘋狂地追求時尚,到底是在追求什麽?瑪尼ⷥ 下的《時尚通史》,穿越幽深的曆史縱深,從公元前500年至今長達2500年,包羅萬象,巨細靡遺,就像一部百科全書。透過這部恢宏畫卷,讀者可看到人類曆史在時尚上麵的豐富投射。

《時尚通史(第二版)》[英]瑪尼ⷥ 陳磊譯 雙又文化ⷤ𘭥畫報出版社出版
時尚是時裝權力表達的升級版
什麽是時尚?這似乎眾所周知,但一兩句話又很難準確概括。
於國人而言,時尚一詞是“舶來品”,但曆史上時尚從未缺位,如唐代女著裝之開放與自由,至今令人感喟。時尚與時裝密不可分,時裝是時尚史的主流。瑪尼開門見山地指出:“Fashion(時尚)一詞來源於拉丁語‘Facito’,字麵意思為‘製作’,用來表示各種各樣的價值觀,包含了諸如一致和社會聯係、反叛和古怪、社會願望和地位、誘惑和欺騙這些差異巨大的概念。盛裝打扮的欲望突破了曆史、文化以及地理的限製,盡管形式和內容可能有所不同,但動機都是一致的,裝扮人體,表現身份。”
瑪尼的解釋很全麵,主要意思不外乎這麽幾方麵,即時尚象征一種價值,是身份的體現;時尚裏既有對曆史的繼承,也有反叛,還常常夾雜著人們的某些願景;時尚本質上是身體的一種外在裝扮。
人類文明史最初階段的服裝頗為簡陋。大約1.1萬年前,人類逐漸脫離漁獵采集生活,開始定居。人類祖先當時僅用來禦寒或偽裝的獸皮、植物,逐漸演繹成服裝。生存條件惡劣,物資緊缺,人類沒有太多選擇,能披獸皮者很可能是那些掌握更大權力的“頭人”。
服裝被賦予權力的內涵,便成為統治階級捍衛“神聖”地位的重要載體。為此,統治階級努力在服裝上推陳出新,以炫耀權力的優越感。
“時裝這個概念通常被視作西方社會所特有,起源於14世紀的宮廷。”彼時,歐洲商業經濟發展,資本主義開始萌芽,新興市民階級地位提高,“宮廷與商業的結合帶來了現代時尚產業的誕生。”為確保統治階級服裝的優越感,權力一方麵表現出特有的奢華,另一方麵則是出台“禁奢令”。
通過瑪尼對曆史的陳列,我們看到,“14世紀意大利華美的宮廷服飾體現了對奢華絲綢裝飾的渴望”;唐朝女爭相放大衣袖,以致朝廷不得不專門限定其大小;日本平安時代宮廷女服飾的“十二單”,實際上由10到25件單獨的絲質組成,“每一件外層衣袍都要露出裏麵一件的局部”;法國宮廷崇尚的褶皺頭巾,同樣象征著財富。
禁奢令是東西方宮廷曆史上區別權力與普通百姓的重要抓手。中世紀的歐洲宮廷規定,平民百姓不能隨意穿著來自東方的昂貴絲綢,日本德川幕府亦頒布過同樣禁令,緬甸禁奢令則偏重於首飾……
掌握權力意味著掌握資源支配權,所以社會審美難免帶有濃鬱的權力色彩。從這層意義上講,時尚也是權力美學的結晶之一。曆史上很長一段時期內,時裝製造的焦點往往也是權力紮堆的焦點,所以才有了“楚王好細腰,宮中多餓”。對權力服裝的膜拜,隱喻對權力的臣服和接近,甚至不問所以。
透過瑪尼羅列的服裝式樣,我們看到,權力的服裝表演在14世紀前便已存在,那為什麽直到14世紀才開啟了時裝之旅呢?這一方麵得益於歐洲商業的興旺發展,另一方麵則是文藝複興帶來的變化。社會物質日益豐富,基本溫飽逐漸改善,從而為社會普通民眾對服裝的更高追求提供了重要物質基礎。在民間模仿熱情的倒逼下,權力中心不得不加快服裝標新立異的步伐,這反過來刺激民間的追捧熱情,於是,服裝便實現了時裝的華麗轉身。
時尚是時裝曇花一現的加速版
當時裝從禦寒功能轉向所謂的審美意義,便注定其再如何保暖也不可能太長久。可可ⷩ晥別 是永不消逝的經典,但未消逝的隻是品牌,其內涵與形式早就隨著時間的腳步不停地更新換代。即便像蘇格蘭裙這樣“被創造的傳統”,也今非昔比,無論是在麵料還是式樣等細節方麵,區別明顯。
瑪尼指出,“時尚常常被認為是一次的,反複無常,轉瞬即逝”。英國著名曆史學家艾瑞克ⷩ布斯鮑姆在《極端的年代:1941-1991》中寫道:“為什麽傑出的時裝設計師們,這一眾所周知不善於解析的族群,有時卻能比專業的預言家們更準確地預測出事情的發展麵貌呢?這可謂曆史上最難以理解的問題之一;而對於文化史學家來說,這可說是最重要的問題。對於任何想要理解劇變年代對於高雅文化、精英藝術,尤其是先鋒派的影響的人來說,這也絕對是一個關鍵問題。”解開了疑問便不能稱之為時尚,時尚總是如此抽象難以捉摸。
時尚誕生於對權力身體表演的模仿,所以,“時尚非常善於‘借用’,它既借鑒不同的文化,也會從不同的曆史時代中汲取靈感”。時尚發展於生產水平的提高即工業時代,在各種新科技麵料、新技術以及媒體的競相追捧下,盡管仍有“百年老店”華倫天奴這樣的定製時裝堅持手工製作,但時尚從此駛上了工業化快車道。這也表明,技術越發達,概念分支也越多,時尚也越短命。
工業化為時裝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條件,但時尚並非流水線自然製造出來的。時尚裏有對曆史的延續,也有對現實的反叛,就像美國嬉皮士荒誕不羈的衣著。時尚首先是社會的產物,技術隻是因素之一。但曆史因素往往又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。“1850年至1860年左右,當時(英國)男一天要更衣四次”,而“威爾士親王對服飾的沉迷——他通常每天要換六套衣服——為時髦人士開了個頭”。如果沒有這些曆史沉澱,時尚沒準是另外一副模樣。
再如何驚豔的時尚也隻是曇花一現。1856年在英國獲得專利權的鋼襯裙,今天看來笨重無比,但在當時卻風靡一時。為時尚提供加速度的作用力很多,曆史上的宮廷首當其衝,它就像一個大舞台。現如今,娛樂界則坐穩時尚的頭把交椅。好萊塢無疑是上世紀時尚界的最大推手。在光影藝術的助推下,赫本、夢露等一大批明星競相成為時尚潮流的引領者。時尚也得益於傳媒技術的飛速發展,文字、照片、光影等對時尚全麵深度介入,有助於最大限度擴散時尚的影響力,將更多人吸引到時尚潮流中來。
推動時尚發展的另一種力量不容忽視。瑪尼指出,日本江戶時代對著裝規定甚嚴,但“高級妓女們經常按照最流行的風尚穿著打扮”。巫仁恕在《奢侈的女人: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》一書中亦指出,作為明清時代高收入群體,一些“社會失足婦女”確實扮演了追求時尚甚至是引領潮流的角色。
有趣的是,與史上權力刻意製造時尚焦點不同,隨著近代政治的去魅化,權力與平民距離日益拉近,通過物質製造階級差別變得越來越困難。這意味著權力不再作為時尚蝶變的主動力。權力退出,商界、娛樂界迅速成功補位。今天,全球幾大知名秀場的看客中,雖仍有零星政界人物,但娛樂明星才是紅地毯上的常客。娛樂界就像是時尚的代名詞,時尚就像是娛樂界一張永不褪色的名片。
時尚是時裝權力美學的濃縮版
審美,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,但時尚不一樣,具有明顯的大眾認同特點。什麽樣的時尚符合大眾審美情趣,這極難回答。如果說曆史上人們迷戀的時裝美本質上是權力美,那今天時尚所象征的又是什麽呢?
1750年,被譽為“美學之父”的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在其專著《美學》如此定義:“美學(作為自由藝術的理論、低級認識論、美的思維的藝術和與理類似的思維的藝術)是感認識的科學。”他之所以將美學定為感科學,是因為覺得“既然人的心理活動可分為知、情、意三個方麵,既然專門研究‘知’的有邏輯學,專門研究‘意’的有倫理學,那麽,也應該建立一門專門研究‘情’的科學,否則哲學係統就是不完整的”。按其定義,美學是後天認知的產物,初生嬰兒不知何為美醜,隻是當權力明確了美與醜的內涵後,社會才開始真正有了審美。
是權力一手締造了美學,內容涵蓋社會方方麵麵,時尚隻是權力美學的濃縮版。“路易十四認為時尚就是絕對權力的象征”。滿人進入中原後,通過力量碾壓,不僅在服裝上改變了漢人,還強迫留下標誌的長辮。然而,當初漢人活不肯就範的長辮,等到清朝覆滅時,許多人又為守住這份“祖宗家業”拚抗爭。權力美學一旦深入骨髓,久而久之便成了生活,過去看不慣的後來不僅看順了眼,還看出了另一種“美”。
當然,曆史上有的時尚並未具備明顯的強製意義,權力隻是進行了某些示範,在今天仍使人們受益。“花花公子布魯梅爾還讓人們都開始關注個人衛生問題,他每天都刷牙、剃須和洗澡”。布魯梅爾的時尚之舉,在今天已成為絕大多數人的起居日常。
作為一本呈現時尚發展而非探究原因的著作,本書也許會引發讀者產生另一些疑問。比如法國和英國宮廷時尚中,男時尚曾占據絕對地位,為什麽時尚後來成為女的天堂呢?還有一點,時尚並非沒有負麵作用,比如會導致巨大浪費,還可能對環境產生負麵影響——歐洲人對皮毛服飾的狂熱追求,曾直接催生了北美皮毛長達三個世紀的貿易,結果導致那裏的河狸、海狸、海獺和水牛等物種麵臨嚴重的生存危機。(陳斌)
來源: 文匯報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